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合肥造”电池电力十足 让中国新能源汽车变领跑者

  2016年4月,习总书记视察安徽,在中科大先研院集中检阅了合肥36家企业的76项科技成果与产品,并对安徽、合肥的自主创新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总书记指出,合肥是“养人”的地方、是创新的天地,尤其是合肥“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动作快、力度大、成绩明显”,“超出我的预期”。

  两年过去了,习总书记的嘱托实现如何,科研院有何新成果?日前,江淮晨报、江淮网记者来到中科大先研院,切身感受这里的新气象、新发展、新变化。

  脚步不停歇中科大先研院成创新成果“聚集地”

  2016年4月,习总书记视察安徽,在中科大先研院集中检阅了合肥36家企业的76项科技成果与产品,现场“点赞”安徽、合肥的自主创新。

  时间的脚步没有停歇,一如合肥在创新上的不断往前。

  量子通信、铁基超导、雷达、智能语音、核聚变、强磁场等技术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建成全球首个量子通信城域网,世界首颗量子卫星“墨子号”写入了党的十九大报告……

  近年来,合肥启动建设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超导核聚变中心、离子医学中心等重大工程平台,初步构建形成“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创新”的创新链条。

  创新成果更是不胜枚举。

  在这里,新型显示、机器人列入国家区域集聚发展试点,新能源汽车、智能语音、太阳能光伏、公共安全等产业技术保持国内领先。近三年来,诞生了世界第一台量子计算机、首款多语种实时翻译机、首条平板显示10.5代线,研发出我国首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双离合自动变速器、国内首台航管一次雷达等。

  如今,中科大先研院成了这些成果的“聚集地”。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中科大先研院已建设联合实验室49家,累计引进人才490人,累计孵化企业206家,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1家,申请专利141项。2016年9月,被列为安徽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试点单位。2017年,中科大先研院作为安徽省重要的产业创新转化平台,被纳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范畴。

  国轩电池通过自主创新使中国新能源汽车成为“领跑者”

  “国有品牌,加上电池,很有希望。”两年前,习总书记在国轩高科产品展台前亲自为新能源企业“点赞”。

  从最初跑在合肥政务区的18路电动公交车,到如今满大街小巷驰骋的江淮新能源汽车,国轩高科为其提供的新能源动力功不可没。

  “老合肥人”可能还记得,2010年1月份,搭载国轩动力电池的30辆安凯纯电动公交车在合肥18路公交线路启动运营,这标志着世界首条大规模完全纯电动公交线路正式开通。时光荏苒,到2016年4月份,搭载国轩电池的上汽EV80亮相英国伯明翰车展,以370km的超长续驶里程和全球领先的技术成功登陆欧洲市场,不仅打响了纯电动商用车的中国品牌,也标志着国轩电池获得了国际市场的认可。

  当年6月,国轩助推合肥斩获“世界最具影响力电动汽车城市大奖”。

  如今,国轩已完成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的整合和重组,形成以合肥为中心辐射华中地区市场,去年产能已达到8GWh,今年预计达15GWh。

  “两年前,习总书记视察安徽,在国轩高科展台前殷切的话语,极大地鼓舞了我们,让国轩有信心、有能力通过自主创新,使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成为全球的领跑者。”国轩高科高级副总裁徐兴无告诉记者。

  在他看来,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十多年来,我们累计了千名高层次人才组成电池专业研发团队,先后主导承担了科技部、发改委、工信部等众多国家级新能源汽车的创新工程,特别是在2017年底,所承担的国家职能制造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徐兴无介绍,如今,国轩自主研发创新动力电池技术不断前行。

  智能机器人“机器丹”可解读各项科技成果,还拿过全球冠军

  “您好,我是机器丹,你们可以叫我小丹,下面将由我带领各位参观中科大先研院展厅,为大家现场介绍每一处研究成果。”刚走进中科大先研院一楼的展厅时,一个憨态可掬的白色机器人走进人群,流利地来了个“开场白”。

  原来,这个正在用语音介绍最新科技产品的机器人叫“机器丹”,是合肥中科奥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出品的智能机器人。

  别看它个头小,介绍起各项科技成果来可是头头是道。“我的左手边就是目前我省最新的研究成果,去年9月份,在国家发改委支持下建设的远距离光纤量子通信骨干网络‘京沪干线’正式开通,这条全长2000余公里的‘京沪干线’连接了北京、上海,贯穿济南、合肥等地,可为沿线城市间的金融机构、政府及国家安全部门提供高速、高安全等级的信息传输保障通道……”现场,“机器丹”专业的介绍博得参观者的阵阵掌声。

  除了常规的语音介绍,说到兴起时,“机器丹”还能打开自带的投影仪,向面前的地面投影播放合肥的科技创新宣传片。

  “我们用了半年的时间研发这款智能机器人,目前,它已经应用于国内外多所大型场馆的解说,比如,刚才在中科大先研院的展厅里它就挨个介绍了近年来我省的科技创新成果,还能以语音、视频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其研发成员储备介绍,“机器丹”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在密集人流中自主导航行走,能通过激光雷达敏锐捕捉到周边的人流,这也解决了目前很多机器人在与人交互过程中“行走”的难题;此外就是对语意的理解进而与人对话,并且能智能决策,即通过对环境的理解播放相关视频。

  从有想法到“机器丹”的研发成功再到应用,储备和他的团队仅仅用了半年的时间。“正是中科大先研院为我们打通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平台,它才能这么快研发出来并被广泛应用。”储备介绍,“机器丹”在2017年英特尔公司举办的“寻找国民机器人”竞赛中,从全球55个机器人中脱颖而出,荣获总冠军。

  新型材料课堂里的化学实验,电子屏幕上就能做

  化学课堂上,最不可少的就是化学实验,比如,铁与硫酸铜的“碰撞”就有一点小危险,但今后,这些“危险性”的化学实验就可以搬上电子屏幕做起来。

  在中科大先研院的微晶材料展台前,吕鹏博士向记者展示了电子屏上做化学实验的可能。“你看,只要点开这个屏幕,就能出现化学实验的器皿,然后点开化学材料键,就能按需往试管里放置一定的试剂。”在吕鹏的操作下,一项小小的爆炸实验在电子屏幕上就做完了。

  “基本上和在实验室里做的反应差不多,这就是我们这个微晶材料的魅力。”吕鹏介绍,利用石墨烯材料所研发的柔性透明导电膜目前已经应用在不少大学的课堂上,和正常的电子屏幕显示差不多,只不过,这个导电膜能呈现化学实验。“这样一来,一些危险的实验就可以通过它来做了。”

  吕鹏回忆,两年前,习总书记来中科大先研院视察时,这个展台还只有石墨烯和小型的导电膜,如今,随着技术研发的推进,大型的导电膜已经走进课堂教学中。“今后,我们也一定加强科技创新与百姓生活的应用,把这些科技成果转化到民生中去。”